br />
天幕
继续播放:【随着时间推移,就在王贞仪以为她要去做尼姑的时候,月老显灵了。】
明媚的秋阳下,身穿月白色长袍的男子与王贞仪的视线对上,不自觉地向她微笑起来。
“在下詹枚,宣城人士,敢问姑娘的姓名?”
【詹枚是宣城的一位穷苦生员,虽然家境贫寒,但性格豁达,很能欣赏王贞仪的才华。】
【不久,二人喜结良缘。】
【成婚后,王贞仪分心于家务事,少有笔墨作品,詹枚深知妻子的才华,为她感到惋惜,说:“何不将你的所有书稿编辑成文集发表呢?”
于是在丈夫的热情支持下,王贞仪写成了《德风亭初集》十四卷,文集内容是她最擅长的数学与天文,贯穿中西,论述周详而严谨。】
王母望着面容俊朗的詹枚,喜不自胜:“詹枚,詹枚,其形端庄,其意深远,含稳重笃信之质,又有谦谦君子之风,好名字啊!”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闺女的未来夫君比隔壁的陈家儿子俊多了,还是个有功名在身的秀才!
王静姝也忍不住道:“姨妈,我明日就让人去宣城打听一下妹夫咳,詹生家中有几口人家,做什么营生。”
唯一脸不红心不跳的可能只有王贞仪,不同于家人的激动情绪,她皱了皱眉:“分心于家务事”意思是她婚后没时间研究学问了?这怎么行。
宣城,儒雅的男子眸光微闪,从洋洋洒洒的文字间窥见作者敏锐的思绪,他将来的妻子竟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吗。
【尽管夫妻恩爱,但贫困的生活日渐压垮了王贞仪的肩膀,嘉庆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疟疾使王贞仪的生命轨迹永远定格了二十九岁。
数年后,詹枚亦随她而去,二人未留下子女。
王贞仪用一生探寻星空,就像她所仰望的流星一样绚烂,短暂,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6年,国际上出版了一本备受瞩目的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书中收录了王贞仪的故事,她的名字与居里夫人同列。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不朽的名字。
她是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先驱者,被誉为“镭的母亲”,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是女性科学家中唯一得此殊荣者。】
【近现代学者蒋国榜曾为《德风亭集》作跋说:“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能文章,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
王贞仪学贯中西、思想先进,把短暂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热爱的科学事业,以清朝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名为世人所铭记,鼓励了现代诸多女性。
正如明珠无法蒙尘,功绩无法冠上他人姓名,她的身影与居里夫人一样立于世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诺贝尔奖!化学和物理双重领域!
人们睁大了眼睛。
屠呦呦女士发明了拯救亿万人的青蒿素药物,才获得一项诺贝尔医学奖,这位居里夫人到底有多厉害才能获得两项诺贝尔啊!
不过,他们华夏儿女的成就也不比对方逊色!
人们注视着王贞仪画像上的女科学家称号,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宋朝。
年老的面孔焕发生气,李清照的身体像是重新注入了力量。
“才藻非女子事?大谬不然!”
孙家小女子不愿拜她为师,跟随她读书习字,背后总有千千万万个女子愿意。
她们渴望知识的滋养,渴望打破伦理加诸于她们身上的束缚,即使现在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她,那又何妨?她可以像王贞仪一样,书写下保留自己思想的诗书篇章,流传至后世,总会有同路人继承她的思想,荡起双桨。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助狂风的力量,让她的小船乘风破浪,粉碎世间一切阻碍吧!
清朝。
王母猛地摇头,不行,姓詹的穷鬼一个,女儿嫁过去才几年就活活累死了。
绝不能嫁!
见王贞仪看得认真,王母心惊胆颤:“仪儿别看了,男子长得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
“娘,你想什么乱七八糟的呢。”王贞仪哭笑不得:“我什么时候说我在看詹枚了。”
她凝视的一直都是她自己。
王母尴尬:“那你对詹秀才是怎么想的?”
毕竟按照原来的轨迹,王贞仪会嫁给詹枚,而且小夫妻俩有共同语言,她看上去挺喜欢对方。
王贞仪轻轻摇头:“我知晓了未来,就一定要过重复的人生吗?”
婚后写下的《德风文集》,她现在就能动笔,不仅是写文集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