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莲说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重生成为末代皇帝> 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

第29章 退位前夕的各方博弈。

emsp; 黄兴在革命中一直负责军事指挥,是革命势力中的重要支柱。在我退位前后,他在军事上积极筹备北伐,试图以武力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统一全国。然而,黄兴也逐渐认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力量难以迅速实现革命目标,且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在政治上,黄兴起初支持孙中山的总统制主张,认为这有助于集中权力,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局势的变化,他也开始认同与袁世凯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黄兴与袁世凯有过多次接触和沟通,他试图通过谈判,让袁世凯接受共和理念,加入革命阵营。他认为,袁世凯手握北洋新军,若能争取到他的支持,将大大加快革命进程,减少流血冲突。不过,黄兴对袁世凯始终保持着警惕。在宋教仁遇刺后,黄兴坚决主张武力讨袁,发起二次革命。他亲自赶赴南京组织讨袁军,自任总司令,誓师讨袁。尽管二次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黄兴为扞卫民主共和而战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志士继续前行。

  宋教仁是革命阵营中对政党政治有着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的代表人物。清帝退位后,他认为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组建一个强大的政党,通过合法的政治竞争来掌握国家政权。为此,宋教仁积极推动同盟会的改组,主张与其他进步党派联合,组建一个广泛的政治联盟。1912年8月,在他的努力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等党派联合,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希望通过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组建责任内阁,从而实现对国家政治的主导,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国会选举中,宋教仁四处奔走,发表演讲,宣传民主共和理念和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他的努力取得了显着成效,国民党在选举中获得了多数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然而,宋教仁的政治理想引起了袁世凯的恐慌。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火车站被袁世凯派人刺杀,年仅32岁。宋教仁的遇刺,使革命党人的政党政治理想遭受重创,也彻底暴露了袁世凯的独裁野心。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势力的领导人,在清帝退位后的权力博弈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可清廷统治集团内部,隆裕太后、载沣和良弼等核心人物,还在权力的漩涡里垂死挣扎。

  隆裕太后,这位身处权力中心的女子,本就性格软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更是被无奈与恐惧裹挟。起初,她本能地抗拒清帝退位,想着延续大清的统治,保住自己的太后尊荣。毕竟,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怎能在她手中断送?可现实却像汹涌的潮水,不断冲击着她的幻想。袁世凯的逼宫,革命党势如破竹的气势,让她渐渐明白,大清气数已尽。

  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博弈,更是加速了清廷的瓦解。慈禧太后临终前的安排,让载沣拥有摄政大权,而隆裕太后也试图效仿慈禧“垂帘听政”,这就导致两人在权力分配上产生了激烈冲突。1910年,载沣任命毓朗、徐世昌为军机大臣,隆裕却横加干涉,要求撤去二人职务,载沣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拒绝,叔嫂二人彻底反目。在组建内阁、处理武昌起义等重大问题上,两人也是分歧不断,载沣希望起用袁世凯对抗革命党,隆裕却因“戊戌旧怨”而反对,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清廷无法形成统一的决策,错失了一次次挽回局势的机会。

  载沣,我溥仪的生父,这位年轻的摄政王,肩负着挽救大清的重任,却深感力不从心。他本就缺乏政治经验与魄力,面对复杂的局势,常常犹豫不决。起初,他试图通过排挤袁世凯,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袁世凯以“足疾”为由罢免。但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他又不得不重新考虑起用袁世凯。在袁世凯提出出山的八项要求时,载沣虽满心不愿,却也无力拒绝,只能眼睁睁看着袁世凯掌控军政大权。

  载沣曾对亲信哀叹:“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有心救国,却回天乏术,袁项城狼子野心,可如今却不得不依靠他,真是无奈啊!”此时的他,已意识到大清的命运或许不再由自己掌控,内心充满了无力感与绝望。随着局势的恶化,载沣最终辞去摄政王职务,回到醇亲王府,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失败的政治生涯。

  良弼,这位清朝宗室中的佼佼者,留日学习军事归来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学识与能力挽救大清于危亡。他极具战略眼光,早就看出袁世凯心怀不轨,是大清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在军中积极培植自己的势力,试图制衡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良弼坚决主战,反对与革命党和谈,更反对清帝退位。他四处奔走,联合宗室成员,成立宗社党,妄图以武力对抗革命。良弼慷慨激昂地对众人说:“我大清养士三百年,如今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怎能向乱党屈服?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革命党,重振大清雄风!”

  为了给袁世凯一个下马威,阻止他与革命党勾结,良弼还策划了对袁世凯的刺杀行动。然而,他的计划并未成功,反而引起了袁世凯的强烈反击。1912年1月26日,彭家珍奉同盟会之命,炸死良弼。良弼身受重伤,两天后伤重身亡。他的死,不仅让宗社党群龙无首,陷入恐慌,也让隆裕太后彻底失去了主战的信心,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立宪派与地方势力的态度与行动深刻影响了权力格局的演变。张謇、汤化龙、黎元洪等代表人物,既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又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立场,成为南北博弈中的重要变量。

  张謇作为立宪派领袖,早期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他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呼吁清廷速开国会,但清廷的“皇族内阁”骗局使他彻底失望。武昌起义后,张謇转而支持共和,成为南北议和的关键斡旋者。张謇认为“共和之局,已成铁案”,但担忧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对抗会导致分裂。他主张“和平统一”,既希望保留清帝优待条件以稳定北方,又推动袁世凯接受共和,避免内战。张謇代笔《清帝退位诏书》,巧妙将退位包装为“主动让贤”,强调“五族共和”,为袁世凯掌权提供合法性,同时保全清廷颜面。他劝说孙中山接受袁世凯在北京就职,认为“袁之为人,固不足任总统,然今日舍袁无足以安天下者”。张謇在经济上以大生纱厂等实业为根基,希望新政权保障实业发展,因此倾向于支持能维护社会稳定的袁世凯,而非激进的革命党。

  汤化龙是湖北立宪派代表,曾组织“宪政筹备会”,积极推动地方自治。武昌起义后,他迅速转向革命,加入湖北军政府,试图以立宪派身份分掌权力。汤化龙最初主张“君主立宪”,但清廷的腐败使其对体制内改革绝望。武昌起义后,他认为“革命已成燎原之势”,转而与革命党合作,但始终试图限制革命党的激进政策。汤化龙以“民意代表”自居,推动湖北咨议局支持独立,并担任军政府民政总长,与都督黎元洪形成权力制衡。他反对没收满人财产,主张保护绅商利益,与革命党中的激进派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