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莲说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最风流> 73 众议讨董能行否 首事忠云连薛礼

73 众议讨董能行否 首事忠云连薛礼

去,不但要参与进去,还要争取做出一定的成绩,以把自己和那些怯战、自保的诸侯们区分开来,获取更大名声。

  荀贞笑问左右:“叔潜此话,卿等以为如何?”

  “今之局势较之往日虽已有大不同,但讨董这件事,还是要做,而且是必须做的。”

  诸人转目观之,说话的是戏志才。

  荀贞问道:“志才此话怎讲?如叔潜所言,讨之不易,为何还必须做?”

  “昔晋周受厉公之逐,客居洛阳,身虽不在国内,而‘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何故?‘为晋休戚,不背本也’。今君侯与袁本初亦可谓‘休戚相关’,袁本初如败,君侯何去何从?”

  “晋周”即晋悼公姬周,姬周是春秋时期最为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年少时,因受晋厉公的排挤而不得不客居周地洛阳,虽然身没有在晋国的国内,但每当听到晋国有战乱忧事,他就忧心忡忡,每当听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他就非常高兴,这是因为他虽然被排挤出了晋国,可他毕竟是晋国的“公”,他的命运和晋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放到眼下来说,荀贞和袁绍的命运如今也是“休戚相关”。

  他和曹操交往甚密,很早前就因为曹操的引荐而成为了袁党一员,“魏郡太守”、“颍阴侯”、“左郎将”,包括现在的“广陵太守”都是袁党给他活动来的,他和袁绍见面的次数虽然不多,然在时人眼,他早已是“袁党”的骨干了。陶谦虽然恼怒他不给自己面,但为何却也不得不忍下这口气?不就是因为把他看做了袁党的骨干,实际上是忌惮他背后的袁绍?

  就如戏志才、荀攸等人和荀贞的命运现已是休戚相关,荀贞和袁绍的命运也早已是休戚相关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在颍阴荀氏有多年未曾有人出仕朝、地方,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的这个背/景下,荀贞现阶段更是需要依靠袁绍、曹操等袁党的这些人。

  事实上,不但荀贞如此,如曹操、张邈等也是如此。

  袁绍谋诛宦官、和董卓争斗,这些事情都有曹操、张邈等的参与,他们涉入太深,现在就算想抽身在外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故此,袁绍一起兵,曹操、张邈等尽皆响应。

  放下荀贞是个穿越者的身份不说,也放下荀贞的本意本来就是要响应起兵不说,只从眼下这个客观的形势来分析,即使荀贞现下不愿意响应袁绍,他也不得不响应。

  荀攸对戏志才的这句话是非常赞成的。

  荀攸顾盼席上诸人,补充说道:“今之局势虽较往日已有大不同,然袁本初世代公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是董卓远不能相比的。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以我度来,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而余下之州郡地方即使不应袁本初,谅也不会相助董卓,至多是‘坐望’而已。如此计来:董卓虽据八关之险、拥十万之众,可他所占者,现今也不过只是洛阳一地,以洛阳一地而对冀、兖、豫诸州,袁本初获胜固不易,落败却也不会。”

  刘备插口问道:“君言:‘袁本初今其若举旗一呼,纵应者不多,也至少应该会有冀、兖、豫诸州影从’。此话怎讲?君缘何而断定这几个州会响应影从?”

  荀攸笑道:“玄德不知乎?兖州刺史刘公山年少时即与袁本初、曹孟德结交,素来亲好,袁本初起兵,刘公山必会响应。豫州刺史孔公绪,陈留人也,家邻汝南,与袁本初亦是故交好友,袁本初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而至於冀州,冀州牧韩节是袁家的故吏,袁本初起兵,他怎会不应?”

  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好,刘岱不但是宗室,他从父刘宠还当过太尉,他也是“公族弟”,年少时一直住在洛阳,那个时候他就和袁绍、曹操是好友了,可以说是“总角之交”,初平年,刘岱和袁绍又和亲,袁绍在征讨冀州等地时,甚至有过一段时间都让自己的妻、住在刘岱家里,以妻、相托,这是何等过命的交情?袁绍如果起兵,刘岱不响应才怪。孔伷亦然,孔伷和袁绍也是老交情了,而且孔伷这次能出任豫州刺史,明面上是周毖、伍琼的建议,实际上则是因为袁绍的推动,袁绍如起兵,他也定会响应的。

  冀州牧韩馥这个,荀攸料错了,韩馥固是袁家故吏,但对袁绍起兵却是反对的,可反对也没用,说到底他也是袁家故吏,到最后虽然不情愿,他不也是跟着起兵了?

  有了这几个州的基本盘,以三州之力,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击洛阳一地,确如荀攸所说:纵其不胜,亦不会落败。

  刘备接触政治高层的东西不多,他出身低,对高层的那些“贵人”们之间的关系、交情很多不知道,这时听了荀攸之话,他为之恍然,连连点头,说道:“若如君所言,则袁本初此次如起兵讨董,确乎是纵不胜、亦不负。”

  荀攸转对荀贞说道:“君侯,胜则固好,但只要‘不负’,这件事就可以做。”又顾问姚昇,“叔潜以为呢?”

  姚昇沉吟稍顷,说道:“公达言之有理。”

  程嘉半天没说话,荀贞问他:“君昌,卿有何高见?”

  程嘉拈须说道:“我以为胜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这件事之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荀贞抚案而道:“君昌所言,正合我意!那你以为起兵过后,这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八个字。”

  “哪八个字?”

  “汉家陵迟,群雄并起。”

  袁绍一旦起兵,“以州郡而犯神京”,这汉家的威严就算彻底落地了。

  经过黄巾之乱、经过凉州之叛、经过黑山大起,这汉家的江山本就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之所以“欲坠而未坠”,一方面是因为有皇甫嵩等名将东征西讨,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人集团希望能借此“变乱之机”而一举夺得朝权,故此尽管有汉军和义军的厮杀、有士人和宦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