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一是因为张瑞峰确实过于老实本分,那些能应酬说话的事情也确实不太好处理的过来。二是张瑞峰本来也安排了工作,前文提过,就是安排在大修厂里边上班来着,但是大修厂倒闭了……

  这点就没什么办法。

  家里给安排了工作,但是工作的地方倒闭了,就也无能为力了。不过现在张瑞峰开拖拉机,也能有一定的收入,还是可以的。

  老张头到了赵春妮家里,赵春妮赶紧让张玉梅去接:“你爷爷来了,都到门口了,快去接一下。”

  张玉梅便出去接了。

  赵廷绪在屋里嘟囔着:“叫他干啥?这一天天的,我又不是啥外人,也不是头一次来,还招呼几个人陪着吃饭,不至于了。再说了,他们家老爷子都多大岁数了,磕磕绊绊的不太好了。”

  赵春妮说道:“爸你看你说的,那你好不容易过来一趟,不得让他陪着说说话嘛,没事他体格是真好,八十多岁了,啥事没有。”

  赵廷绪也不由得点点头:“这老张家这几个体格,都挺好的。当初给你找婆家,先看中的就是他们家的血统比较好,没这个那个的病。”

  赵廷绪说的没错,其实很多时候,农村的家庭两家定亲的时候,家庭条件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看这家人的身体情况。

  主要就是看这家人是不是长寿,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疾病之类的。一般这个时代,像肺结核一类的病,都是判到疑难杂症里边。还有就是脑袋的病,都是需要考虑的。

  一般来说,这个时代医学并不发达,像脑出血,脑梗一类,或者心脏病冠心病一类的突然没了,或者活不到长寿的人家的子女,都是比较不受偏爱的。

  而张瑞峰家里的血统还不错,老一辈就挺长寿的。老张头遗传的也挺好,今年都已经八十三岁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八十三岁,已经是特别高龄的人了。

  像东北这块,有句俗话叫: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这句话其实说的应该是这两个特殊年龄,是有坎的。

  因为这里大多数的人,都是山东的人,是当初逃荒过来的。那边都是礼仪之邦,所以特别崇尚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里的二圣,也就是孔子和孟子,正对应的就是活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

  既然圣人才活了这么大,普通人自然不应该超过圣人的寿命,才是对的。

  故而有了这句谚语。

  当然了,其实人们这会并不是特别尊重孔子,一直称呼孔子为孔老二。

  其实,这是一种更为“亲切”的称呼,虽然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都批评过孔子,但是不得不说的就是其实孔子在人们,起码在当地是很受尊崇的。

  老张头也知道自己命里有个坎,到了赵春妮家里,看见赵廷绪便说道:“哈哈哈哈。亲家来了,我就说我今年命里有个坎呢,没想到你来了。”

  赵廷绪自然也知道老张头是开玩笑呢,便也笑着说道:“哼。我这不怕你有坎,过来看看你。看你能不能活到明年了。”

  “够呛呀。明年都八十四了,老阎王不招呼我去,我也得自己去报道了。咋也活不过孔老二。”

  “哈哈哈哈。”

  两个人就这么说笑着,进了屋子。

  赵廷绪其实挺怕麻烦,自己来亲闺女家里,人家亲家亲自过来陪着,虽然说也是礼数上应该的,但是毕竟也会挺麻烦的。

  进了屋,老张头说道:“来来来,亲家,你坐炕头。”

  “那可不行。”赵廷绪笑着说道:“我岁数不到呀。我坐炕头可不中。这个炕头,还是得你压着。”

  东北这个地方因为温度的原因,比较冷。农村的土炕成了冬天里最常见的取暖的设备了。

  土炕即可以生火做饭,又可以取暖。

  而炕头成了最暖和的地方了。

  一般其实吃饭坐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甚至好多地方,还要讲究陪酒吃饭的座位,第一个陪酒的人是主陪,还有第二位置的次陪,当然也有好多什么主宾,次宾。

  不过这里毕竟是农村,没那么多讲究了,能喝上酒,就已经很不错了。

  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着,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繁文缛节,都是在吃饱了之后,才能去考虑的。

  在吃饱之前,人总会想着吃饱穿暖,睡的暖。

  这个时代的吃穿住行相对比较简单一些。都是为了生活。

  好的人家吃的是大米白面的精粮,也能整几个菜。偶尔日子过得舒服,可以包顿饺子。

  有句话叫:谁家过年不吃饺子?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挺心酸的,实际是说这句话的人,多数生活的并不是很好。

  老张头和赵廷绪推脱了几句,最后还是坐在了炕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赵廷绪虽然岁数不小了,但是和老张头一比的话,那岁数就太小了。老张头都八十多岁了,八十多岁的人了,那真的是老家伙了。

  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就是现代的话,八十多岁的人,身体还挺硬朗的,也不是特别多。

  在这个年代,能活到八十多岁,确实很少很少。老张头,也算的上是他们村里的老寿星了,他坐炕头,也是理所应当的。

&em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