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百口莫辩。
其实皇帝从未在他那里预先谈论过这些政策细节,他是和其他大臣们一样,在前次宫内紧急 ** 上第一次得知。
而所谓赞许,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指控。
不过此时此刻就算辩解也不会有人信服——自己一直以来都是陛下的亲信,早已失去了这些人的信任基础。
既然已经无法说服,李斯明白:黑锅就由自己承担吧,否则陛下也终会加诸其身……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好狠辣……
于是,李斯沉默地站在了那里。
李斯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缓缓抬眼望向高坐在龙案之后的始皇帝,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惆怅。
陛下,您真是太冷酷了!这大概就是你特意派遣谒者前来, ** 我入宫参加这场廷议的原因吧?
想到此,李斯默默地低下头,满脸落寞地拱手答道:“是,臣确实说过。”
一旁的朝臣们听到这句话后,眼中怒火愈发炽烈。
而高坐殿陛之上的嬴政,嘴角却勾起了一抹难以捉摸的微笑。
“既然如此,就让左丞相代表支持的一方。”
“带领赞同这两项政令的大臣们,与反对派展开辩论。”
“李卿,你不介意吧?”
李斯的脸抽搐了一下。
平时没事的时候,你喊我李斯;遇事时你就称我为李卿。
陛下,您实在太过现实了。
“臣当然没有意见,一切听从陛下的意志。”
嬴政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特意指定了几位先前并未公开反对这两道政令的朝臣加入李斯的阵营。
这些人被点名,心头满是无奈——他们本来只是打算明哲保身、不表露立场,如今却被直接卷入了这场风暴中。
由于不敢得罪威严无比的始皇帝,他们早已不敢表达异议,此时更是不可能违逆圣意。
即使心中万般不愿,也只能乖乖遵从。
“那么,对朕日前颁布的两项政令的廷议现在开始!”
随着始皇帝一声令下,由左丞相李斯为代表的赞成派和支持这些政策的人,开始了与以博士淳于越为首,以及其他众多宗室贵族和大臣们的激烈辩论。
说是在廷上讨论,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激辩。
虽然诸子百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学说争得不可开交,但实际上大家不过是各为其所,争论本身并不在意对错。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大秦儒家博士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几乎一个人挡下了支持派七成的攻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令人惊叹。
剩下三成,则由其背后的其他儒士分担,可见反对方主要是依靠着这批儒家精英们的力量支撑起来。
看着眼前这幕热烈场面,许多贵族和官员们无不瞠目结舌。
而面对众人的震惊,淳于越淡定表示:莫惊慌,我们的力量远未完全释放呢!
究其原因,儒生们之所以有如此强悍的辩才,不过是为了熟悉 ** ,训练有素。
论到辩论,哪家也未必敢轻言胜过我儒家。
除了儒家,谁敢在诸子百家中称第一?事实上,的确如此。
自从孔子创立以来,儒家一直以雄辩口才闻名于世。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今天的儒家在辩论方面堪称傲视群雄。
其他各家都难以与其相比。
儒家常常自豪地对其他诸子说,座下各位不过是些土鸡瓦狗。
其中尤其被儒家所不屑的包括法家、农家等几家。
虽然法家在其主张上的辩论能力并不逊色,但因其主张的法治思想与儒家倡导的礼治南辕北辙,每次百家争鸣之时,儒家总是不留情面地批判法家。
法家虽然奋力回击,却依旧力有不逮。
此时此刻,法家的代表李斯正率领他的支持者面对儒家淳于越的猛烈攻击。
后者不仅言辞犀利,更巧妙地借题发挥,在论辩中暗批法家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
这使得李斯愈发感到气愤,每当他试图反驳时,总感觉自己战斗力不足。
而淳于越身后还有一批儒士支持者为他出谋划策,相比之下,李斯的支持者们却缺乏实际助力。
于是,这场争论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劣势一方败退之势。
不过,这样的论战有一个奇特之处:它永远不会得出明确的结果。
无论辩论得多么激烈,只要立场坚定,则胜负难分。
李斯尽管被对方说得一无是处,但心中仍然坚持己见。
秦始皇嬴政与太子扶苏在一旁观赏,心里也不由赞叹这场唇枪舌战确实精彩。
若不是自控能力强,他们或许早已鼓起掌来了。
论战从日暮持续到月升夜半,铜灯点亮,微风吹拂。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