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钱不是问题

  第103章 钱不是问题

  之所以决定去京城,还是因为郭阳缺钱了。

  又是近一年时间的高强度投入。

  苜禾农牧,天禾种业,沙海农牧三家公司基本都到了等米下锅的程度。

  但发展速度也是极其喜人的。

  苜禾农牧,在有二次加压技术的支撑下,全年干草完成销售量3万吨,销售额3000多万元,亏损额度比预期大幅降低。

  两万亩普通苜蓿也已翻耕成苜禾1号,经过几个月的生长,已是茁壮的青苗。

  苜禾农牧花费的大头主要是在奶业体系的建设上。

  通过从呼图壁和巴盟等地引种,奶牛存栏达到了2000头。

  精品奶牛基因种质也已用完,一份基因种质居然能分成上百份,为100头母牛进行了配种,现已成功产仔。

  除此之外,苜禾农牧通过并购手段控股了两家牛奶加工企业。

  一系列的操作下来,苜禾农牧的账上只余下一千多万的流动资金。

  目前已经在接洽银行,筹备着贷款事宜。

  ……

  民勤,沙海沙漠农场附近的生态移民区。

  第一批400多户生态移民已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压沙治沙、温室蔬菜,一片繁忙景象。

  百姓有了生计,自然就能安居乐业。

  而此前迁移到疆省的一千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陆续有人返迁回来。

  青土湖区的变化让他们惊叹不已。

  黄河水源源不断的调来,石羊河中上游的排污企业也在关停,红崖山水库不再干涸,水库边缘的沙漠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就连水库下游的沙漠古河道,也有经久不息的水流流过,沿岸也被植被覆盖,不再是遥遥无际的黄沙。

  丁大壮就是从疆省返迁回来的移民,四十多岁近五十的年纪。

  和那些偷摸着打游击的不同,他带着家人在户籍管理处重新登了记。

  但原来的村子,机井等各类设施都已关闭,而且已封沙育林育草。

  完全没有居住和耕作的条件。

  好在他的大伯在这处移民点落了脚。

  让他们有个投奔的去处。

  丁大壮跟着大伯,一路参观着戈壁上的温室。

  温室里种满了红的、绿的、黄的蔬菜,让人艳羡,沿途遇到的人也都笑着和他大伯打招呼。

  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想让大伯指点指点种菜的窍门。

  走了一会儿,两人才来到了沙海公司的服务站。

  这里已挤满了人,争抢着要承包沙海的日光温室。

  争急了,有农户大吼道:“那边不是还有两百个繁育沙生植物苗的大棚吗,我提前预订行不行?”

  看这幅情形,丁老汉转头对丁大壮说:“来晚了,只能贷款自建了。”

  “或者是跟着去扎草方格,每天沙海公司也给10块钱。”

  “还是贷款吧!”

  想着大伯家三个大棚,一年就净收入了三四万,丁大壮就心头火热。

  扎草方格才几个钱啊!去年那些去挣沙海劳务费的,听说十个有九个都在后悔!

  还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湖区东部边缘,

  沙海农牧承包的沙漠面积也从六万亩扩大到了十一二万亩左右。

  后续的沙漠面积是政府主动塞给沙海公司的,七十年承包期,不需要承包费。

  天气渐凉,但压沙任务还在继续,

  陆汉斌和张竞两人站在高处,张竞依然抱着他那台摄像机,记录着沙漠里的奇观。

  延绵不绝的草方格蔓延铺开,紧紧锁住沙丘,草方格里柔弱的梭梭树,还没撒开叶子,有些拘谨的贴在沙地里。

  沙漠里,人影绰绰。

  一车一车的麦草卸下,一束束栽成方格子;清水也赶来,在几个月前种下的树四周淋出四个洞。

  黄沙乱扑,风中有麦草温软的香味。伶仃瘦弱的树苗们嘬了清水悄然扎根,与沙漠周旋。

  陆汉斌有些遗憾的说道:“倘若赶上雨水好的年份,栽下的树想必已经枝繁叶茂了吧!”

  “何止呢,飞播的牧草也能绿上不少。”

  “等开春了,温室里育苗的沙生植物一移栽,沙漠边缘的锁边林带就形成了。”

  “民勤成活率最好的还是梭梭,最好还是多繁育梭梭苗。”

  陆汉斌突然有点心不在焉,梭梭肯定好啊!

  张竞仿佛知道他心思一样,问道:“资金问题还没解决?”

  “银行还在评估风险。”

  “没有固定资产,也看不到收益,银行多半是走不通了。”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