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下乡的名义东躲西藏。
借用加工厂的电脑行情后,他就第一时间回到了公司,开始各种安排布置。
首要任务:筹备粮食出口;其次:完善粮食物流仓储规划。
玉米现货上涨需要时间,但联系出口买家,仓储物流,码头港口等等同样需要时间。
今年海运企业确实比去年更困难,但也和预想中的经营不下去有些偏差。
运费涨价了!巴西的大豆运到国内,每吨成本上升到了120美元。
涨价给了中小企业喘息的机会。
更别说大型企业了。
像国内远洋运输的龙头: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更是受益于国内铁矿石贸易量猛增而业绩快速增长。
如果有机会,嘉禾当然希望能一步到位。
但现在明显时机未到。
只能退而求其次,和大型企业签订补充服务协议,租用船舶和仓位,码头及其他设施共享。
这也并不妨碍嘉禾掌握港口、码头、中转仓、内陆运输等等关键物流资源。
国内有三大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川、湘、鄂、赣以及江苏和安徽的长江部分。
主产区在北方,但主销区在南方。
近些年的国内粮食运输格局已逐渐调整成北粮南运,但运力明显不够。
现在又来了产量过剩这一遭。
即使是国家粮食局,也只会感觉到头疼。
好在嘉禾也有大致思路。
加大玉米出口是肯定了的。
嘉禾打算先以玉米为主干布局粮食物流产销一体化网络。
国内玉米运输通道大致是东北和黄淮海往珠三角和长三角调粮,西北玉米供应云贵川。
在全球,玉米进口地区以东亚、非洲、中东为主。
排名前二的刚好是岛国和南韩,每年分别需要进口1600万和1000万吨玉米,朝鲜也有几十万吨需求。
第三、第四是墨西哥和埃及,分别有650万和500万吨的进口需求。
然后是宝岛省,约200万吨。
其余还有加拿大和欧盟,合计约650万吨。
这些国家和地区就占了全球玉米出口量的小一半。
玉米的格局就很明显了,以往国内玉米只能勉强供需平衡,现在过剩了,那东北就减少参与国内调粮。
而是凭借地缘优势,直接出口朝鲜、南韩、岛国,不求全占,但出口2000万吨左右到这三国是没问题的。
相比北美玉米,国内的玉米水分虽然较低,但黄色素高,极受日韩养鸡场欢迎。
同时,还清一色的是非转基因玉米,这也是极大的竞争优势。
黄淮海产区则往南方调,同时再出口部分倒非洲和中东地区。
最麻烦的还是西北,西北的主粮基本是供需平衡的,但却有90%的玉米是供应云贵川,刚好填补缺口。
如今西北也大幅增产。
西南的兄弟们把握不住。
西北粮食的物流通道还比东北更缺乏,西北——西南交通大动脉兰渝铁路才立项,明年才开工,什么时候通车还是未知数,现有运力很有限,出口的运输成本太高。
走中亚,辗转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出口也行不通,铁路不接轨,港口也还没租给国内。
嘉禾的解决办法是继续在玉米深加工领域进行技术深耕和产能扩张。
东北剩余产能也是同理。
出口玉米原粮的利润远没有高果糖浆、玉米糖浆、葡萄糖、谷朊粉、淀粉、蛋白饲料等深加工产品利润高。
唯一的难点是在这些领域的技术还稍显薄弱,只能加强研发投入,以及并购。
刚好,嘉禾营养健康研究院也要成立。
另外生物能源也是一条路。
老美玉米减产预估四五千万吨,华夏只要出口四千万吨以上,剩下的四千万吨就不算难了。但这只是玉米,粮油物流体系还涉及大豆、小麦,甚至土豆和棉花等。
总之实施起来很麻烦。
还好有陈燕秋。
这位新加坡人,在粮食物流最强的国际粮商嘉吉工作了多年,对这一块有很深的见解。
在嘉禾粮油的物流体系战略会议上,陈燕秋犀利的道出了嘉禾和国内粮食物流的弱点。
“从物流全过程看,总仓容92%以上都是散装仓储,但原粮却主要以包装方式进行流通,这么大的反差,你们就不觉得有很大问题吗?”
粮食物流项目是战投部在负责调研,苗兰春也说出了现有的困难。
“国内的粮食物流整个体系就是这样,所有的配套设施都是围绕包粮建成,要改成散装运输,意味着要自建体系。”
郭阳这时插话道:“农业部和粮食局今年也出台了四散化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