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莲说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和女友穿越到东晋> 第112章 改头换面

第112章 改头换面

  农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尊神农为师,主张农为国之根本,思想接近农本主义。

  农家的代表人物为许行,和孟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

  许行和弟子们,生活简朴,穿着粗布衣服,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他们没有土地,过着流浪的生活。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贤明的君主应该与老百姓一起种地得到粮食,还要自己早晚做饭,同时再兼行治理国家才行。滕国有库房和粮仓的储备,是损害老百姓的收益来供养自己,滕文公怎么能是贤明的君主呢?

  许行认为,统治者应当与人民群众共同劳动,自给自足。

  许行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至于儒者陈良的弟子,陈相和陈辛抛弃儒家学说,带着农具,跟随许行学习农家学说。

  正巧孟子此时来到滕国讲学,陈相就跟孟子宣传起农家学说。

  一场影响深远的辩论就这样开始了。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奚冠?”

  曰:“冠素。”

  “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种粮食才吃饭吗?”

  陈相说:“对。”

  孟子问:“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

  陈相说:“不,许子只穿粗麻编织的衣。”

  孟子问:“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要戴的。”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

  陈相答道:“戴白绸的帽子。”

  孟子问:“是自己织的吗?”

  陈相答道:“不,用粟米换来的。”

  孟子问:“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答道:“因为妨碍干农活。”

  孟子问:“许子也用锅碗瓢盆做饭,用铁质农具耕种吗?”

  陈相答道:“是这样的。”

  孟子问:“自己做的吗?”

  陈相答道:“不,用粟米换来的。”

  孟子说:“农夫用粟米换取锅碗瓢盆和农具,没有损害瓦匠铁匠,瓦匠铁匠用他们的产品来换取粟米,难道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子为什么不亲自当瓦匠,铁匠?为什么不放弃把各种器物储备在家里随时取用的生活方式呢?为什么许子要一件一件地和各种工匠做买卖?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

  陈相答道:“各种各样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干的。”

  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说:“难道治理天下的工作,就是能够一边种地一边来干的吗?有官吏的工作,有百姓的工作。只要是一个人,各种工作的产品对他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才去使用,那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之后就是经典的劳心者和劳力者的论断。

  孟子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论断,人类社会需要分工。

  概括起来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封建社会像曹硕这样的脑力劳动者,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曲解为:

  脑力劳动者是社会的管理阶层,社会职责就是将秩序强加在体力劳动者身上,保证社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分配。

  体力劳动者,他们是受剥削受压迫最严重的社会群体。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的架构,由上至下,将体力劳动者们,压在金字塔的最底层。

  统治阶级躲在圣贤们的身后,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一切劳动成果。

  用笔墨纸砚、刀枪剑戟维护着统治的合法性。

  杨行秋想要反驳这种谬论办法有很多。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