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两日,蒋洪瑞和村里的一干老人,就代表小石村的村民来请蒙洪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
学堂盖好了,位置就在神龙坡下小溪的另一侧。
隔着一条小溪,学堂的对面就是蒙小华家的工坊和徐长寿一家人所住的茅屋,以及一长溜的牲口棚。
第一天,蒋洪瑞将村里打算建学堂的消息一宣布出去,村子里的人顿时就沸腾起来了,立即拿了工具就开始平整建学堂的地方。
到天黑的时候,一块足有五六十平方的平底就弄出来了,地面上还铺满了石子和沙子。
第二天,学堂的屋顶和竹编墙面就搭起来了。
第三天,屋顶上铺上了草帘,墙壁抹上了草泥,给孩子们准备的凳子、石板搬进了教室。
黑板和讲台最后搬进学堂的时候,一个新鲜出炉的学堂就建成了。
速度之快,让蒙小华叹为观止,不由得在心里感慨这个时代的人对读书识字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或者说,在村里人的心里,只有读书才是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唯一途径。
现在有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放在眼前,傻子才会眼睁睁错过。
即便村长已经说明了蒙洪只是给孩子们启蒙识字,仍然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
以至于短短不到三日时间,一个简陋的学堂就出现在了神龙坡下。
期间,甚至有邻村的人听到了消息跑来小石村看热闹。
一间足以坐下三十人的教室就在小溪边开辟出来的平地上,顶上是厚厚的草帘,周围的墙壁则是用竹子编的墙,外面用泥土混合稻草抹在上面,新鲜的泥浆尚未干透,一丝丝的细小的裂缝爬满墙面。
老村长说了,等墙面干了,还要用石灰水刷白,才显得配得上学堂。
朝向小溪的一面,两扇大门镶嵌在墙壁中间的位置,两侧是四个竹窗,用来给屋里通风透气。
因为学堂还没有名字,门楣上的门匾仍是一片空白。
学堂里,最前方按照蒙小华的建议,摆放着一块被刷成黑色的巨大木板。
木板前摆放了一张桌子,根据蒙小华说叫做讲台。
讲台下,是一排排的石板和简单的长凳子。
石板是孩子们学习写字用的。
长椅子用石头撑起两端,三四根手腕粗的竹子并排放置,就成了给孩子们坐的长凳子。
在建学堂的过程中,村里也征求了蒙小华的意见。
所以,学堂才会选址在神龙坡下,而不是在村子里,也是为了方便蒙洪每日的来回。
小石村中,一半的人都姓蒋,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已经传承了十几代人。
另外一半人,则是因为各种原因搬来小石村在此定居的杂姓,多的已经生活了十代人,少的也有三代人,早已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小石村人。
若论资历,或许只有老蒙家在小石村的资历是最浅的。
然而,小石村的人却不敢小瞧了老蒙家。
一则,蒙小华自与潘仁和离之后,所做出的种种举动,说明了蒙小华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能够带着村里人过上好日子。
二来,蒙家蒙洪虽然没有功名,却是实打实的读书人。
没有人敢小瞧任何一个读书人。
因为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有可能有朝一日飞上枝头变凤凰。
除非是老村长和潘仁这样,只是识了一些字,又彻底放弃了科考一途的人。
小石村的村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贫穷使村里根本没办法培养孩子读书。
毕竟,这个时代里培养一个读书人耗费巨大,在没有去学堂之前,谁也不知道孩子的天资如何。
万一到头来孩子没有出息,岂不是把银子往水里扔。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孩子读书的渴望。
学堂建成的时候,邻村的村长找到蒋洪瑞,询问学堂收费几何?他们村里的孩子是否也可以将孩子送来读书识字。
蒋洪瑞非常果断的拒绝了隔壁村村长的要求。
自己村里建的学堂,村里的娃娃们还没有开始上课,怎么能便宜了外人!
隔壁村的村长怒气冲冲的走了,一路咒骂蒋洪瑞老而不死不当人,实际上却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谁让他们村里请不来读书人当夫子呢?
一切准备就绪,蒙洪也将开始他的第一次授课。
学堂外,村子里的人几乎都聚集在了这里。
村民们屁股下是自带的矮凳子,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
大人们夜间本来就无事,如今孩子们要在这里读书识字,他们自然就聚在了一起,顺便聊一聊家长里短。
有的人甚至把家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一起背了过来。
原本喧闹的场景,却在蒙洪走近的时候,迅速安静了下来。
村民们看着蒙洪的目光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尊敬。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