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而刘基自然更关心纺织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找了一本《华夏纺织通史》看了起来,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华夏纺织业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丰富多彩的织品和服饰等等。
不知不觉中,三人竟然都看进去了。
朱辰都写完一大章并发表了,三个人都还沉浸在书本当中,当然除了朱元璋。
“写完了?”
朱元璋见朱辰走过来,一下子露出了笑容。
相比较于其他沉浸于书本中的三人,他其实有些无聊,一个人自己在那里泡茶喝,总算等到朱辰过来,他这才来了精神。
“嗯。”
朱辰点了点头,笑道:“怎么,没有找到想看的书?”
“倒也不是。”朱元璋回道:“咱看折子看怕了,不想看书了。”
朱元璋说的倒也不是借口。
按照史料上的记载,在洪武十七年从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短短八天中,朝廷就收到了全国各地送上来的奏折1100多件。
这些奏折一共共说了3000多件事情,以每件奏章1000字计,也有110多万字,这样算下来,朱元璋平均每天光看就要看20多万字,而且还要进行批阅,可想而知,他说看怕了一点也不奇怪。
他和雍正,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勤勉的两个皇帝了。
朱辰道:“来书店不是为了看书,看来是有别的事了?”
朱元璋笑了,点头道:“看来什么都瞒不过朱先生,是这样的,松江特区那边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见朱元璋那边已经开始和朱辰聊起来,其他三人自然是先放下手中的书本,坐了过来。
朱元璋把松江特区那边的问题说了一下。
包括在推广纺织业的过程中有官员急功近利,甚至做出马踏青苗,水淹农田的事情,更有地主乡绅,趁机兼并农民的土地,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还有地主乡绅见纺织有利可图,不仅圈地,而且还将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佃农赶出家园,改种棉花。
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流民,为了活下去,大量的流民只得流入城镇,以打工为生。
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城镇,农村的人口急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十室九空,出现了荒地无人开垦的情况。
听罢朱元璋的讲述,朱辰沉思片刻,回道:
“首先,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流民?”
“流民出自《管子·四时》:‘禁迁徙,止流民,圉分异。’指的是那些因受灾或者其他原因而流亡外地,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朱元璋等人点头。
他们当然知道流民的概念,特别是朱元璋,他还亲自当过流民。
只是他们不知道,朱辰为什么要说这个。
朱辰继续道:“但是现在,松江特区那些失去土地,离开家乡,流入城镇的百姓却不再是流民,因为随着松江特区纺织业的发展,那些曾经的流民不再是生活没有着落,他们可以进入纺织厂打工,或者从事因为纺织而带动起来的运输餐饮等其他行业。”
“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那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定律吗?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产力。”
“纺织业生产力的提升给流民提供了工作岗位,而流民的流入又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所以,这些流民其实已经不能再称之为流民,他们是一个新的阶级,工人阶级,或者也可以叫做无产阶级,他们不再拥有生产资料,而是通过出卖劳动力生存。”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刘基三人止不住点头。
他们三人有了前面的知识积累,经朱辰这么一说,他们便恍然大悟,前面那些理论上的知识,现在映照到了现实之中,前后一结合,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就马皇后听得有些迷糊。
不过她也没有多问,因为她就像是个落后的插班生,多问的话,会耽误整个教学的进度,她能够做的就是课后多努力,多补习,争取把缺的课补上。
朱辰继续道:“其次,那些马踏青苗,水淹农田等行为,还有圈地运动,他们当然是错的,急功近利,激起矛盾,破坏了大量自给自足的农民家庭,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
“矛盾和斗争看着是坏事,但它却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正是因为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使得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或传统生计,只能涌入城市,靠出卖劳力为生,这就间接促使了工人这个阶级的诞生,而工人阶级的诞生,也衍生出了一个社会发展中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分工。”
分工这个概念,朱辰第一次提出,但朱元璋等人基本都能听得明白,因为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
但朱辰讲的显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
朱辰道:“在松江特区出现之前,一般的农民家庭他们不但要种地,还要纺织,一年到头基本上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