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消息,似一阵疾风,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时间,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响应,犹如星星之火,瞬间形成燎原之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局势的发展愈发迅猛,令人瞠目结舌。湖南、广东等15个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而前线战事胶着,此次革命势力前所未有的大。袁世凯在所领导的清军与南方诸省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对抗中想要取得最大的收获。
朝堂之上,往日的威严与秩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慌乱与绝望的气息。隆裕太后早已没了往日的端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她瘫坐在椅子上,口中喃喃自语:“这可怎么得了,祖宗的基业,难道真的要在我们手中断送吗?”这些消息如同重锤,一下下狠狠地敲击着紫禁城的宫墙,也重重地砸在每一个大清臣子的心上。摄政王载沣面色如土,平日里的沉稳与自信消失殆尽。他的脚步踉跄,在殿中来回踱步,却始终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每一次停下来,他都呆呆地望着远方,仿佛能看到那些独立省份的旗帜在风中肆意飘扬,宣告着大清统治的摇摇欲坠。袁世凯则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他深知,此刻正是自己重出江湖、掌控局势的绝佳时机。他微微低头,看似恭敬地说道:“太后、王爷,如今局势危急,唯有南北和谈,唯有力求成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否则恐难以收拾残局。”话语中,暗藏着要挟之意。而张之洞,这位为大清鞠躬尽瘁的老臣,此时已病入膏肓,连站立都显得十分艰难。他喘着粗气,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和谈吧……再动兵戈,生灵涂炭,大清……也无力回天了。”其他大臣们也分成了几派,争吵声不绝于耳。主张强硬镇压的,声音高亢,却透着一股色厉内荏;提议和谈的,言辞恳切,却又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我坐在龙椅上,看着这混乱不堪的场景,却也能感受到这大厦将倾的绝望。望着殿下的众人,我仿佛看到了大清王朝的落日余晖,在寒风中摇摇欲坠。每一个省份的独立,都像是抽走大清根基的一块巨石,我知道这看似坚固的王朝,还能在这狂风骤雨中坚持多久,而我6岁生辰宴过后不久便是退位日期。我在这紫禁城中,从登基起便向皇额娘以及摄政王要求了阅读宫外所有的报纸,以及在他们谈论政事时,在御书房翻阅奏折,了解宫外发生的各种事情及进程。思绪中看着各方的博弈。
在满清朝廷与南方革命党进行和谈已成定局之时,各方势力围绕权力分配展开了复杂博弈 ,以袁世凯集团为首的北洋各统领,也有着各自的心思与谋划,争斗过程跌宕起伏。
袁世凯,这位在晚清政坛已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一直觊觎着最高权力。他凭借着手中掌控的北洋新军,成为各方势力不得不重视的存在。新军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也是他在权力博弈中的底气所在。在清帝退位的过程中,袁世凯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布局,他一方面与南方革命党谈判,试图获取他们对自己掌权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向清廷施压,逼迫清帝退位。
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得力干将,“北洋之虎”,在这一时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坚决拥护袁世凯,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掌控大局,稳定局势。段祺瑞深知,袁世凯若能掌权,自己在新政权中必然能获得重要地位。因此,他积极为袁世凯出谋划策,在军事上对南方革命党保持威慑,同时协助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冯国璋,“北洋之狗”,起初也坚定地站在袁世凯一边。他手握重兵,驻扎在重要地区,为袁世凯巩固势力范围立下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冯国璋的心思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当他看到袁世凯权力逐渐膨胀,有称帝的迹象时,内心开始产生动摇。冯国璋虽然对袁世凯有一定的忠诚,但他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他担心袁世凯称帝会引发全国的反对浪潮,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于是,冯国璋开始与其他势力暗中联络,试图在权力格局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空间。
除了这三位核心人物,北洋各统领中的曹锟、张勋等人也各自心怀鬼胎。曹锟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积极参与袁世凯的各项行动,期望能在新政权中获得更多的地盘和权力。而张勋则一直妄图复辟清朝,他虽然表面上服从袁世凯的领导,但私下里却与清朝遗老遗少保持着密切联系,等待时机恢复帝制。
在权力分配的过程中,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就新政府的组建、权力划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谈判。南方革命党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政权,对袁世凯的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而袁世凯则一心想要独揽大权,成为新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为了达到目的,袁世凯一方面利用北洋军的实力对南方革命党进行威胁,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拉拢革命党内部的一些势力,分化瓦解他们的阵营。
在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谈判的同时,北洋各统领之间也因为权力分配问题产生了矛盾和分歧。段祺瑞希望在新政权中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掌控军权;冯国璋则想在政治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扩大自己的地盘。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甚至在一些场合公开发生争执。而曹锟、张勋等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权力,也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明争暗斗。
在这场权力博弈的过程中,各方势力都在权衡利弊,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袁世凯凭借着老谋深算和北洋军的支持,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成功窃取了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然而,他的称帝野心最终引发了护国战争,使得他众叛亲离,最终在绝望中死去。而北洋各统领之间的争斗并没有因为袁世凯的去世而结束,反而愈演愈烈,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 。
革命势力内部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领导人,围绕权力分配和国家走向,展开了一系列复杂且充满变数的争斗。
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始终怀揣着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坚定理想。在我退位前夕,他领导下的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一方面,临时政府财政匮乏,难以支撑军事和各项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外部列强对中国局势虎视眈眈,试图干预革命进程,支持袁世凯等旧势力。在权力分配问题上,孙中山起初坚决主张实行总统制,认为只有强大的中央领导才能稳定新生的共和国,抵御各方反动势力。然而,随着袁世凯在北方势力的崛起以及国内各方要求与袁世凯妥协的声音渐起,孙中山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意识到,若想避免国家陷入长期战乱,实现和平过渡,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于是,孙中山提出只要袁世凯能促成清帝退位,宣布赞成共和,便向临时参议院推荐其为临时大总统。这一决定并非孙中山的本意,而是在现实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维护共和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但他同时也深知袁世凯的野心,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前,他主持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试图以此约束袁世凯的行为,保障革命果实。
&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