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强加到他头上的,他自己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愿,可事情已经确确实实的发生了。
他能理解让他认亲的意图,就是想通过他,让程氏在国内投资。
所以,李言诚才会给程见升提投资建厂方面的建议。
当然,程家的人听不听他的建议那就是另一说了。
……
远在丑国的程家正在商谈来华夏投资的事宜,十月三号中午,李言诚跟放假前就已经约好的京大老教授在饭店见面。
当李言诚赶到订好的饭店时才发现,对面来的可不止是跟他约好的那一位京大老教授,而是四位,三男一女,共同点是年纪都不小了,其中一位他去年在老丈杆子家还见过,这位在京大教书的同时,还是政府部门特聘的顾问。
自从他写的那篇建议登报后,想跟他聊聊的人很多,有政府从事相关工作的,还有很多都是搞理论,做政策研究的。
他节前还接过一个明确反对那个建议的人打来的电话,不过对方并没有人身攻击,只是就事论事的跟他探讨了一番。
有支持他提的那个建议的,当然也有反对的。
在饭店,李言诚和这四位教授的交流从中午开始一直持续了四个小时,得亏这家饭店的经理和服务员他都认识,人家才没赶他们,换成其他人这样一直坐在饭店吃完饭不走聊天的,服务员早就开始赶人了,耽误人家休息。
现在的饭店都是国营的,不一定属于哪家单位,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三产,这种三产包括招待所、饭店、商店、俱乐部、澡堂等等。
很多大型企业自己的家属区就俨然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家属区里边应有尽有,完全可以满足生活在里边的职工及家属的一切正常生活需求。
很多地方围绕着这么一家大型企业都能建起来一个区,政府在这里建设的所有基础公共设施都是为这家企业服务的。
哪怕到了几十年之后,这种情况也依然存在。
像公安局就有自己的招待所和饭店,里边的工作人员不是公安编制,但大部分也是公安局的正式职工,其实包括很多民警现在都是工人编制,干的工作却是以工代干。
出现这种情况也是没办法,干部编制不够,只能这样操作了,工人编制也不够的话,那就得招临时工。
这时候绝大多数的临时工还是有转正的可能性的,干上个两三年,再有点能力的话,很多都能转正,这也是大家对干临时工这么趋之若鹜的原因。
尽管临时工的工资非常低,每个月也就二十来块钱,还没有其他正式工每月应有的福利,干的活还比正式工更多,更累,但也总好过在家呆着啥事儿没有。
来之前李言诚就跟女儿小笑语交代过,如果过了四点还没回来,就过去饭店找。
小笑语非常听话,刚到四点就跑过去,闹着要让爸爸陪她玩,四位专家教授虽然意犹未尽,但面对一个孩子的要求,他们也实在是不好意思继续拉着李言诚不让他走,只能是无奈的放其离去。
“老孟,你怎么看?”
李言诚和女儿离开了,四位教授坐在饭店的包厢里还没走,而是继续谈论着。
“天纵奇才,在公安局实属浪费了,我感觉他比咱们这些研究了一辈子西方经济的人还要懂的多。”
老孟就是节前给李言诚打电话的那位老教授,也是他约的今天这个局。
面对老友的询问,孟教授放下手中的茶杯,有些感慨的摇了摇头。
“我有些好奇的是,他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么多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怎么掌握的欧美那些企业的资本运营情况。”
四位专家教授中唯一那位女教授皱着眉头开口说道。
“你是不是忘了他之前是做什么的?”
“社会局的啊,我当然知道。”
“那你不知道社会局有个对外的部门吗?”
“呃……”女教授被问的微微一滞。
“咱们了解到的西方国家的那些资料,一部分是外事部门提供的,还有一部分就是社会局得到后通过外事部门转交的。
他之前是社会局总部办公厅的副秘书长,你觉得那些资料他会看不到吗?”
开口解释的是另一位教授,也就是李言诚在他老丈杆子家见过的那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