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莲说小说网>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288章 全新观点(2)

第288章 全新观点(2)

  相互间的争权夺利,自然会把王朝的整体利益甩到一边,王朝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落。

  说白了,这就是党争。

  五权各成一党,只有皇权基本上是皇帝一人成党,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

  到了王朝后期,那就更热闹了。

  哪怕再聪明睿智的皇帝,也无法面对已经千疮百孔的王朝。

  想舒服点的皇帝,就会选择躺平,任由王朝越来越衰弱。

  不是他视而不见,而是他无能为力。

  如刚刚驾崩的汉灵帝刘宏,几乎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可如果皇帝想有所作为又如何?

  那他就要组成以自己为核心的小集团,然后与其他利益集团进行殊死一战。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很多,比如唐朝最后那十个皇帝,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比如清朝末期的光绪皇帝……

  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

  至于“后宫干政”,蔡成倒是没有将其列为本因。

  你想呀,后宫为何干政?

  如果皇帝足够强,哪里容得后宫干政?

  而那些从小就戴着“学宫枷锁”的皇帝,他不依靠后宫,又依靠谁?

  而且,如果皇帝上位时,年龄太小,根本没有理政的能力,后宫能不着急吗?还不得帮着撑起来?

  所以后宫干政,有其本身的道理。而且也未必就会祸乱朝纲。

  想想战国时期的秦太后芈八子,她干政,却促使了秦国更加强大。

  甚至为了安抚义渠,不惜献身义渠王。

  最后,等秦昭襄王亲政之后,芈八子又把义渠王骗入自己的后宫,一壶毒酒,送其去了西天,给秦昭王创造了覆灭义渠的机会。

  何况,东汉自光武帝后,如果不是有后宫干政,就凭一个又一个年幼继位的小皇帝,可能东汉早就完蛋了。

  所以,后宫干政不是根本,后宫的理政水平,才是根本。

  可后宫是早已确定的人选,其干政时,已经没得选了。

  后宫的水平高、能力强,就会护住王朝;后宫的能力不行,由于有朝臣制约,往往造成的危害也没有那么大。

  历史上,真正祸国殃民的后宫,大概只有清朝末期的西太后慈禧为代表的寥寥几人而已。

  而慈禧喜欢干政,也是咸丰皇帝给惯的。

  各位看官,千万别和我抬杠,说什么杨玉环杨贵妃如何如何。

  要知道,杨玉环可从来没有干政,更没有乱政。

  能有安史之乱,几乎是李隆基一人之力而致。

  历史上,由于要给唐明皇李隆基开脱责任,才把脏水泼到杨玉环身上。

  把安史之乱的起因,归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让一个女子来背锅,那些修史之人,也真是想得出来。

  或许不是修史者的手笔,而是当权者的暗令。

  反正历史就是一笔糊涂账,你要认真,你就输了。

  因为无法确定史册所载都是真实的,所以,后世看历史,都是有依据、有逻辑的“猜”。

  贾诩和法正,与蔡成聊了一路。

  他们被蔡成的这些新奇观点,震得一愣一愣的。

  这些观点,确实太惊世骇俗了。

  一旦流传出去,世人必然会把他们三个钉在“大逆不道”的耻辱柱上。

  抵达洛阳这一路上,还包括在函谷关逗留的一天,贾诩与法正,私下一直在商量着,如何驳倒成公子的观点。

  可他们挖空心思、引经据典,结果发现,他们根本就无法驳倒成公子的观点。

  因为无论是前汉,还是后汉,前后各二百年,还真就是这个样子。

  比如前汉的几个明君,不算汉高祖,刘恒是封了代王,去了封地,他才有机会了解国情、民情,而且还亲手把自己的长子教了出来,于是,才有了“文景之治”。

  前汉除汉武帝刘彻之外,还有一个雄主,就是汉宣帝刘询。

  刘询还在襁褓中,就下了大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坐过牢的皇帝。

  霍光把流落民间的刘询找回来,以为他是个窝囊废,好控制。

  谁知道恰恰他从小就受过磨难,知人间疾苦,骨子的的坚韧,使他具备了雄主的基本条件。

  最后,他不仅铲除了把持朝纲的霍氏,还设置西域都护府、设立太仓、创建问责制度、把匈奴赶到漠北……

  总之,依笔者之见,西汉中,也就是刘邦、刘彻、刘询三位能称之为雄主。

  刘恒、刘询的例子,恰恰证明了成公子所说的“学宫枷锁”,确实让从小生长在深宫的皇子,成为了窝囊废,从而导致王朝逐渐衰弱。

  而刘恒、刘询都是及早脱离的“枷锁”,看到了人间疾苦、天下百态,加之他们本就极其聪慧,鬼使神差地坐上皇位,自成一代明君。

 &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